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

台灣閱讀熱不起來的原因(三)

 一個國家讀書的風氣很盛,代表這個國家的國力、人民的素養、教育水準很高,相對地,如果一個國家不重視閱讀,甚至還鄙視讀書人,那是很糟糕的,中國人自稱是知書達理的,但是台灣人卻說讀冊嚕來嚕讀冊(越來越討厭的意思)。
香港人說送書打麻將會輸光光,這種負面的語言思想,加諸在書本上,這是對知識不恭敬的,對書的內容,乃至文化思想的傳承,是一種批鬥。這樣的言論在民間每個家庭裡流傳,一代傳一代,代代相傳的結果,就變成愚民政策了,以後這個國家社會家庭學校大眾想要再提倡閱讀就辛苦多了。
書店在這個社會帶動讀書風氣是很關鍵的,每一本書的出版都有經過申請圖書館國際書號及預行編目,國家圖書館也都會定期的編輯出版當月出版的書,照理說,全國各書店從這份資料,就可以下單採購這些書籍到書店裡賣了。
每個月書店有這麼大量的新書,可以進入書店讓讀者挑選,如果是好書或是讀者喜歡買的書,一個月下來,也就足以證明這些書在書的市場是否有銷路了,如果一整個月都賣不到一本書,那就只好請作者或出版者自己收回去,或是退書給書的主人,進書或是退書的運費,書店根本不用負擔,這些書想要到書店裡賣,書的主人就應該自付運費,這是很合理的。
書店可以將每個月賣出去的書,盡量製作成報表告知書的主人,這樣一來一往,不就很清楚了嗎?而且每個月新進的書全部透過國家圖書館每月發行的新書到貨,讀者及新書的主人都有公平競爭的機會,互相在書店的平台或架上,讓書去給讀者來挑選,好看的書讀者自然會掏錢出來買,書本能夠當月就賣出去,書店馬上進貨補足,直到這本書擺在書店一段時間,真的都沒有人買,那這本書自然下架,書的主人也沒有怨言。
現在的書在物流業有一句流行語:「搬來搬去,就是賣不出去。」進貨退貨是常事,貨物流通順暢把東西送到目的地就叫物流,通路是把書賣給讀者叫做流通的管道,一本書製作出來通路不通,物流不流那不是很可惜嗎?
您想我們國家圖書館每年有多少的新書,不經書店擺設就直接進入倉庫存放了,出版一本書要辦簽書發表會,還要透過媒體買版面曝光,有些書大有來頭,平面媒體電視媒體,甚至傳播媒體鋪天蓋地,大作廣告宣傳。
如果這本書值得讀者買來看,那也就無所謂了,問題是有些書,根本是書的主人在做個人的宣傳,書的內容乏善可陳,但是他大爺有錢,可以這樣玩,這樣的書常常出現在書店裡賣,讀者看久了,會失去信心,以後讀者就不來書店買書了。

所以閱讀的風氣會每況愈下,就是這樣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