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

台灣閱讀熱不起來的原因(二)

我曾看過一篇文章寫到物流業通路,現在不只是物流通路而已,就連書的印刷、封面設計,甚至連書的內容,他們都有意見,只要不符合他們的要求,一本書印刷好了,要上書店可沒那麼容易,您想印刷一本書的前置作業,有那麼容易嗎?光是作者寫成書,就花了好一段時間了,一本大眾會想看的書,才稱為好書、暢銷書或是長銷書,有些書作者七拼八湊的就上市了,還賣得不錯,排行榜老是有他們的名字,書店的廣告貼了到處都是他們的海報,這種書經銷商是搶著鋪貨的,為什麼呢?有名氣銷得快。
銷得快是一時的,能夠長久嗎?路遙知馬力,日久見人心啊!一本好書不只能夠賣一、兩天,或一個月、兩個月,這是短暫的,根本是菜市場在叫貨嘛!一本書讀者買回去,是可以珍藏很久很久,甚至今年看,明年還想再看,放在家裡的書架上,朋友來了也想拿來看,自己看完了收藏著,有了下一代,孩子長大了,也想看這本書,甚至有些書還適合一家三代、四代一起看的,這樣的好書如果放在書店裡賣,您想書店會一家一家的倒店嗎?

還有現在的書店賣書,常常靠打折扣才有人買,真的是這樣嗎?我覺得書是不應該打折扣的,它又不是日常消費品,書是有價值的,它能帶給讀者影響力,甚至幫助讀者解決問題,增加見聞知識,這樣的消費品它有一定族群的,愛好讀書的人才不在乎那些折扣戰的把戲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