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月8日 星期五

台灣閱讀熱不起來的原因(一)

十年前,寫了一套法拍屋風暴系列的書籍,每年出一本書,第二年新書上市不到半年銷售了近半的印刷量,也帶動了第一本書的業績,第二本新書上架第三個月,看銷售報表跑得很好,有意識到應該趕快印第二刷來鋪貨,我疑惑著這書賣得這樣好,怎麼經銷商會無感呢?
第三個月我等不及了,直接跟經銷商連絡,經銷商那邊的人接聽電話,也沒有之前那麼熱絡,一副冷冷的樣子,好像要鋪貨不鋪貨是他們決定的,我那麼著急有什麼用,打了一、兩次電話之後,我心裡有點明白了,書市是由他們掌控的,我常去書店買書看書,如今我也成了寫書出書的人,和書店的人聊起來,他們也很無奈地告訴我,有些書賣得不錯,書店沒書了,要訂書也訂不到貨,有些讀者常問書店:書什麼時候可以買到?書店回答:經銷商不補貨,書店也沒輒。

我的書在金石堂書店有一場講演與讀者見面,那時候經銷商有派人來看看,還帶著公司派駐當地的業務一起來,講演後,有一位主管告訴我,說他們想把我塑造成為這方面的專家,我想我對他們提出來的熱情,沒有給予太多的回應,所以以後書要上架鋪貨,就被冷處理了,我想我也是一位新手,第一、二本書就賣得這樣好,經銷的人應該會很高興,為我把書賣好才對,沒想到書市原來會有這麼多的學問。

--待續